成果报告

成果主要内容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主要内容

(一)校城融合,创新协同培养新理念

主动融入三城三都:服务成都“三步走”战略冲刺世界城市,融入成都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发展格局与定位,重点建设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英国际健康体育产业学院—斯特灵学院,提升“成都服务”全球配置力。共建天府文化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会展研究院等平台,打造成都发展高端智库。

深度对接成渝双城: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规划,重点打造“1+N”的国际化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国际化项目。校城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打造“创业西部 留在双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中心,举办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构建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新模式。

创新助推国际友城:牵头成立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促成泰国清迈府、新西兰哈密尔顿市友城关系建立,与泰国友好院校筹建省内高校首家境外分校。重点建设“全球语言课程中心”。与美国新罕布尔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所,选派、培养大批对外交流人才,累计培养知华爱华青年逾万人。校城举办国际研讨会、大型展览及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展示天府文化。

(二)中外融汇,创建资源汇聚新机制

国际对标学科链接。实施“对接世界一流学科”行动,聚集全球学科资源。打造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搭建“一带一路”人文艺术类学科国际人才培养新平台;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丹麦VIA、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等110余所全球高校开展合作;5个专业进入国际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跨境办学平台链接。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和RCEP区域,与新西兰等举办非独立法人办学机构1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开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7个;与美国共建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个,累计培养美国学生逾万人;与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开展海外联合培养项目40项,高质量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

科研合作项目链接。集聚全球优质学术资源,实施基于“平台+项目+会议”的多边链接机制,科研合作水平达到新高度。打造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集群,建设中外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平台30个;开展国际协同研究项目100余个;定期开展国际学术会议、沙龙、讲座近500场次,为师生学术成长提供国际化的机制性载体。

师生流动人际链接。实施全球引智计划,助推师生国内外高质量双向流动。实施外专特聘研究员引进、留学基金委“青骨项目”、学生全球交流与中外合作项目库和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等国际化计划;在师生出入境办理等方面创新国际化服务机制,集聚全球创新人才资源,实现师生高质量国际流动。

(三)多维融通,创启协同培养新路径

思政融入文明互鉴,促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探索国际化协同培养思政融入“三全育人”新路径。叠加“趋同化”管理与创新管理模式,构建“高水平人文服务+多层面文化体验+高质量专业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圈;依托国际项目扩展学生国际视野,熟悉全球规则,提升文化互鉴力和理解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以艺术等重点学科为抓手,打造“留学成都”品牌,提升校、城、国的国际美誉度,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青年,增强国际师生认可度。

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高学生国际化竞争力。实施“一个学院对接一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学院为主体集聚全球优势学科资源,推动学科专业国际化战略。先后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英国斯特灵大学等高校,在材料工程、土木工程、教育学等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硕博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深度合作,探索科教融合国际化育人新模式。对标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深入把握“四新”建设内容,打造生物医药等四大优势学科群,搭建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交叉融合的六大专业平台,覆盖九大学科60个专业。

课程体系优化升级,重塑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引入斯特灵大学“一核、双融、四力”模块化课程;建设国际理解通识课程群和立体多彩中国文化课程群;打造双语专业课程、跨境实习实践和国别与区域研究讲座系列;连续七年举办国际课程周、开展暑期国际小学期。近十年开设外教专业课程逾200门次,近4万课时。全面提升学生理解国际规则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中国情怀和世界胸怀,提升留学生中国认同

双线课堂协同并进,增强学生跨文化学习力。创新国际化协同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线下实践主导型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后疫情时代国际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意识。疫情期间共开设线上+线下融合课程100门,有力支撑国际化在线教学。打造“校园+大运村+青龙湖”国际化青年社区,开展VR+AR+AI等沉浸式场景教学,增强学生体验感,提升国际学生对城市的认同感。

研习与二课堂并举,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构建“海外实习+国际竞赛+国际项目”的国际化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将成都推进世界城市建设的活动和项目作为学生发展的“第二课堂”,利用泰国研究中心搭建海外实习基地群,实施面向汉语教育、泰语、医护等专业的泰国实习生计划,受益学生逾千人。组织世界顶尖艺术家来蓉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推进国际艺术教育接轨;将Carmel Klavier国际钢琴比赛引入成都;承接省市各类外事文化交流活动与国际赛事会议志愿服务项目100余项,参与学生近万人次。

学术研究创新引领,驱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构建“平台+项目+会议”的跨境多边链接机制。搭建跨领域多学科国际研究平台30余个,建设全球交流与中外合作项目库、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推动学生融入国际交流与文艺展演项目等100余个。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沙龙及讲座等500余场次,10万余师生参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欧洲等区域开展学术研究、竞赛项目30余项,近万名师生参与。鼓励学生“五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早进研究项目、早进学术社团、早进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四)四重保障,创优协同培养新生态

组织机制保障。建立校城联动机制,市委书记联系成大、市长任建设领导组组长,建设情况每月专报,落实“一院对接一局”计划;健全协同培养机制,书记校长双牵头,教务处设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公室,定期召开部门学院联席会议;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成立海外教育学院、斯特灵学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平台项目保障。共建校城协同育人平台74个,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900余项,开展海外联合培养项目40余项,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产教协同育人与国际合作项目学校学科领域全覆盖。

师资队伍保障。高水平人才引育,形成以4位院士、20余位国家级人才为示范,90余位省部级人才、30位高端外专、近100名特聘研究员为引领,近800名博士、300名教授为主干的师资方阵。拥有西南地区单体最大的高校图书馆1座、艺术学科分馆1座,教学楼近20栋,智慧教室6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5亿元。

政策经费保障。“支持成都大学发展”连续8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2021年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支持高水平建设成都大学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成都大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意见(2020-2025年)》,专项投入近100亿进行建设。43亿投入建设大运村项目。